盟市频道
 
站内搜索
呼和浩特  包头  鄂尔多斯  赤峰  通辽  呼伦贝尔  兴安盟  锡林郭勒  巴彦淖尔  乌兰察布  乌海  阿拉善  满洲里  二连浩特
    热点新闻              更多 >>
·【定格】“十四冬”倒计时200天,相约呼…
·速度与激情
·首府“一节一活动”启幕 彰显草原文化
·最美和声回荡草原
·筑梦草原丝路 绽放友谊彩虹
·培训火车女司机
·“形异道同”——中国写意油画学派作品展开展
·“一鸣精英”获得开赛日首胜
·内蒙古根河: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迎客来

    最新新闻              更多 >>
·文化提炼精髓 体育塑造形象 内蒙古自治区…
·激活民间艺术的生命力
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七十二周年内蒙古文…
·翰墨丹青书党恩 跟党跨入新征程
·马上风采
·极限挑战
·花海徜徉
·湿地美景
·蒙古马美术作品展
名家书画 -- 额博
内蒙古摄影家协会主席额博镜头装满草原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 那一日,我下班后匆匆去赴约,听额博聊他的过往。在饭店一间宽敞、安静的雅间里,额博谈笑风生,我却不时显露出凝重的表情。即使是那些沉重如磐石的经历,额博亦是调侃的口吻,举重若轻。他的经历太丰富,像溶溶的江水,我难以把握;几乎是让我胆怯,不敢去把握。我只能说,无论在生命中的哪个时段,他都活得很“用力”,如石缝中的小苗,用顽强的生命力,努力地向上生长,最后长成一棵参天大树;又如沙漠中的一匹骆驼,沉默、倔强、坚忍,一步步向前不做停留。
    额博有魁梧高大的身形,走路时迈着豪迈的步伐;柔软黑亮的头发,透露出他豪爽中不乏细腻的特质;一样黑亮的眉,掩映着他深邃的眼;鼻头高耸,承之以一张阔嘴。
    额博这个蒙古族汉子,因其强悍,常令亲近的女人嗔怨,岂料是“东边日出西边雨,道是无情却有情”。他是摄影家,他的镜头里满是草原风情,堪称草原摄影第一人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佛教领袖落户青城
    上世纪40年代末,乌兰浩特,一个云淡风轻、阳光明媚的上午,一位蒙古族老额吉赶着勒勒车行走在蜿蜒的小路上,车上坐着一位少女,面如傅粉、目如点漆、口若含丹。车在一座王爷庙前停下,少女下车,老额吉依依走上前,在她的耳边叮嘱着什么,然后转身,独自赶着勒勒车离开。等候在庙门口的两位军人,将少女领进了庙里。此时,庙里正进行着一场神秘的婚礼,新郎是当时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东蒙古总分会顾问、内蒙古自治政府一等参事——噶喇藏葛根,新娘就是刚才的少女——香梅,而参加婚礼的人,都是党政军的高层领导。
    噶喇藏是一位活佛,在内蒙古佛教界极具影响力。他在乌兰浩特任喇嘛医务学校校长期间,暗恋上了美丽的女学员香梅,有关领导察觉后,亲自过问,并秘密促成了他们的婚事。科尔沁草原一户大地主家漂亮的小女儿香梅,从此有了不平凡的人生。
    1954年,噶喇藏出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,并任雍和宫主持,他的家人被安排住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。这是个独立的大院,有十多间房屋,曾是绥远省傅作义麾下一名财政部长的府邸,翻修改造后,成了噶喇藏在呼和浩特的家。紧挨着这个院子的东面,有一座青砖红瓦的宅院,在周围灰色砖房的衬托下,格外惹眼;朝东的两扇红漆大门,永远紧闭,门上装有门铃。这座院落,对外称喇嘛招待所,噶喇藏每年回呼和浩特一两次,就住在这里。但是,这个所谓的招待所,却是别有洞天——里面有一个秘密通道,通往西边的大院,大院里有噶喇藏的亲人——妻子香梅,和他们的长女。
    这两套宅院,坐落在西落凤街,噶喇藏的长子——额博,于是年初冬,在此降临人间,开始了他那不寻常的人生经历。
    每当噶喇藏回家时,香梅总是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,给孩子们穿上崭新的衣服。噶喇藏到家后,孩子们会全体起立,大声问候阿爸“塞拜诺”,然后,噶喇藏挨个将孩子们抱起来,用他那生满胡须的嘴,去吻孩子们稚嫩的小脸蛋,被扎疼的孩子不敢出声,只好忍着。这幅情意浓浓的画面,额博至今记忆犹新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特殊年代艰难求生
    1965年,额博11岁。这年的8月1日,他无限敬爱的阿爸,由于操劳过度,心脏病突发,在对妻子儿女及佛教事业的深深眷恋中圆寂。香梅失去了自己崇敬的、树一样高大、山一样伟岸的丈夫;孩子们失去了慈爱、威严,又略带神秘的父亲,一家人从此失去了往日的期盼与欢声笑语。
    1966年,文化大革命开始。一阵粗暴的砸门声,惊扰了这个大宅院里养尊处优的女人和孩子。一连抄了三次家,原来摆满金银器皿、堆满奶食与蒙古族衣物的家,变得徒有四壁。在屡次野蛮的查抄中,细心的香梅保留下一样东西——一块劳力士手表,那是在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时,以陈毅副总理、汪锋、噶喇藏等为主要成员的中央代表团前往庆贺,达赖喇嘛送给噶喇藏等几个主要成员的纪念礼品。手表上仿佛留着丈夫的体温、似乎还能感受到丈夫的脉搏,那是香梅,最珍视的东西。
     母子5人,被拉出去数次批斗,年幼的妹妹,被吓得精神异常。不仅如此,只要他们一踏出院门,就会遭到不明所以的殴打。额博亲眼看到,母亲出去挑水,回来后,满脸是血,额头上肿起了大包小包。香梅,这个当年科尔沁草原上大地主家娇生惯养的小女儿、喇嘛卫生学校美丽聪慧的女学生、王爷庙中腼腆羞怯的漂亮新娘、内蒙古一代佛教领袖宠爱的妻子,她不能面对这样毫无尊严的生活,她选择了逃避,她精神失常了。为了一个不平凡的男人、为了一段惊世骇俗的爱情,香梅,拼却了自己的下半生。
    父亲去世,生活费停发,生病的母亲和年幼的孩子们,彻底失去了生活来源。这年冬天,呼市的最低气温在零下二十多度,家里没有煤,孩子们只能睡在冰冷的土炕上;没有吃的,母亲就腌了一缸酸菜,每日白水煮酸菜,给孩子们充饥。生活的窘迫还在其次,额博及弟弟妹妹一出去,就会遭到周围小孩无端的殴打。父亲辞世,母亲多病,年幼的额博失去怙恃,在生活的大海中苦苦挣扎,如一叶经受风吹雨打的小舟。
    被查抄后的院落显得格外的大而空荡,微风过处,会传来枝叶唰啦啦的响声,衬托得庭院更加沉寂,令人害怕。
    在额博家的对面,曾是青城著名的满族关姓武术家开的武馆。以前,额博常跟关师傅学武,关师傅亲切地称他为“小蒙古”。关师傅去世后,额博就在自家的大宅院里开辟了摔跤场和拳击馆,以此招徕一些爱玩闹的小孩,西落凤街37号院,从此热闹起来。
    日子久了,额博的胆识与决断力令众孩儿折服,便自然而然地成了孩子王。身边有了一群前呼后拥、舞刀弄枪的小弟兄,再没有人敢欺负额博和他的弟弟妹妹。
    然而,在这种打打闹闹的日子中,额博常流露出与他的年纪不相符的忧虑——一家人衣食无着,他是长子,需要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。   
    动乱的年代与家庭的贫困中断了额博的学业,为了能有一技之长,十五六岁的额博拜入张孝忠师傅门下,学习木匠,学成后,游走于呼市郊区的榆林、太平庄、罗家营人民公社,给农民做红躺柜、马倌柜,所得微薄的收入,供一家人用度。生在城市,长在深宅大院,小小少年却背着斧凿,去农村讨生活,这让额博的心常常难以平静。一个偶然的机会,他可以去厂里做工人。只要能恢复城里人的身份,即使是又苦又累的翻砂工,他也愿做!后来,动力机厂需要一名锅炉工,额博去了。他知道锅炉工每日与煤和灰打交道,但比起翻砂工来,已是清闲不少。从此每月有40元的工资,一家人的生活有了保障。
    几番变迁,终难摆脱劳累、简单重复的体力活,难道自己的生活,要永远这样继续下去?额博意识到,没有文化,使得他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处境。额博想起自己那慈爱、威严,受人敬仰的阿爸,此刻,阿爸是否正在天国里看着他,看着内蒙古一代佛教领袖的儿子,正满面灰尘、十指乌黑、弯腰弓背拉煤掏灰?他的心突然疼痛起来。不,他决不会向命运屈服!他要学习,要用知识来武装自己!
    额博从小就喜欢摄影,喜欢定格在镜头里的精彩世界,儿子的执着痴迷打动了母亲,她将父亲仅存的一些金银器皿卖了,为额博买了一台德国莱卡相机,这在当时,绝对是一件奢侈品。额博还在自己的家里设置了暗房,享受胶片上那一帧帧精彩,在自己眼前慢慢显露出来。他要向自己的理想进发,做自己喜欢做的事!
    此后,每当夜深人静,额博就将锅炉里的火压了,捧起身边的书来读。额博说,他最主要的知识积累,都是在那窄小杂乱的锅炉房里、在机器震耳的轰鸣声中完成的。我们可以想象,一位衣衫褴褛、满脸煤屑的少年,以毫无书卷气的锅炉为背景,身旁放着心爱的莱卡相机,就着昏暗的灯光,专注地读书。他那充满渴望的目光变得深不可测;他落满尘土的褴褛衣衫,变得高雅脱俗;他的身影,也变得优美动人。书籍,整个改变了他,从外在的到内在的。此刻,就有一些情窦初开的小女孩,向这位奇特的少年,投来钦羡的目光。
    额博说,对他影响最大的一本书,是法国作家雨果的《悲惨世界》,这是一本没有丁点爱情故事的小说,却让他永远钟情。由此可见,追求社会价值的最大化,是额博内心一以贯之的目标,而绝非儿女情长,英雄气短。雨果的一句话,契合了他的心情与处境——要用强大的劳动,战胜逆境!这句话,额博奉为至宝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得偿夙愿成就辉煌
    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,内蒙古一代佛教领袖——噶喇藏,沉冤得雪,在国家原副主席乌兰夫与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的关怀下,额博调入内蒙古画报社,如愿以偿,做了一名摄影记者。那匹沙漠中的骆驼,此刻,变成了草原上的骏马,它昂首嘶鸣、四蹄疾奋,以舒胸中抱负。他在《内蒙古画报》上开辟了“悠悠牧歌”栏目,然后,骑上改装的摩托车深入茫茫草原,行程七八千公里,和牧民一起走浩特、祭敖包,喝烈性白酒、钻羊皮筒子,拍到了最真实的牧民生活,和最淳朴的民俗民风。“悠悠牧歌”获全国画报评比一等奖,在《内蒙古画报》连载20年,成为中国图片连载最长的专题,他也因此被人们誉为“草原摄影家”。
    这年,画报要登一组牧民过春节的图片,社里却没有任何资料。此事额博记在了心里,年末,他辞别家人,奔赴白雪皑皑的草原,和牧民一起过春节。哪里有需要,额博就会冲向哪里,不问艰辛,不计回报。只是没想到,这一去,就是12年。12年里,每当春节,他一边品味着离愁别绪,一边享受着质朴乡情。
    为了弥补自己在专业知识上的不足,1988年,额博入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,系统地学习摄影知识。
那石缝中顽强生长的小苗,如今吸足了阳光雨露,风撼不动、雨冲不垮。1993年,当年那个衣衫褴褛、拉煤掏灰的少年,成了画报社记者部的主任,又过了一年,出任副社长。不仅如此,他的摄影作品《北方的蒙古马》,入选第五届国际摄影展;《牧人之子》获全国“大河上下”摄影展览一等奖;《渔歌》获第四届国际摄影大会“富士杯”银牌奖……如此种种,不一而足。42岁,他当选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摄影家协会主席。
    2001年,额博调入内蒙古文联,专业从事协会工作,内蒙古摄影家协会,就有了点当年西落凤街37号院的风采,一派热闹繁荣景象。他在协会内创办了第一份报纸《内蒙古摄影》、第一本刊物《北国风光》;他注重发现和培养人才,先后有数人,在全国摄影大赛上获金奖;他自己,也在2006年获得中国摄影突出贡献奖,并出席中宣部表彰的“全国德艺双馨”代表大会,2010年获自治区党委、政府颁发的特殊贡献奖。一年一度的摄影家协会年会,成了内蒙古摄影人最盛大的节日。
    额博说:“一个合格的协会领导者,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:首先,得是一个出类拔萃的摄影家,这样才能服众,有号召力;其次,得有思想深度,有人格魅力,有博大的胸怀,对各种流派都能兼容并包,这样才能凝聚人心;再次,得有较高的政治素质,能把握正确的方向;最后,需要有强大的社会活动能力,能成功地组织各种活动。”
    额博的身上,流淌着内蒙古一代佛教领袖的血液,注定了他不甘寂寞、不甘平庸;爱情,或许可以成为他奋发的动力,但不是归宿。
    冲冠一怒为红颜,英雄未必真无情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来源:内蒙古画报 崔潇)
 编辑:国鼎
友情链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>>
网易新闻-内蒙古自治区文体界开展主题活动助力高质量发展
搜狐新闻-内蒙古自治区文体界开展主题活动助力高质量发展
天天关注-赞!内蒙古自治区文体界这场主题活动为助力高质量发展吹响号角
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官方新闻客户端-文体携手同行 助力内蒙古高质量发展
新华网-内蒙古文体界: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助力高质量发展
中华头条-内蒙古文体界开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助力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活动
中国观网华北区-内蒙古文体界开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助力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活动
Copyright© 2018 WWW.NMGWHYSW.COM Corporation,All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文化艺术网版权所有
蒙ICP备10200666号-1 策划设计:内蒙古信诺网络有限公司

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58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