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内蒙古工艺美术系列之泥塑
泥塑,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,历经多年,依然神采奕奕。
草原的土壤,如同母亲一般孕育了草原的一切。如今,这一美好的象征通过大师的巧手幻化为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——蒙古泥人,它被融入了浓浓的草原文化和乡土情怀,并被赋予民族传统文化新的精神境界和文化气质。
——编者
从一捧泥土,到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,注入了匠人对故土的无限热爱,还有对故乡草原的深厚情感。
爱上泥土
泥塑是中国著名的民间手工艺术,以泥土为原料,手工捏制成形。在呼和浩特有一位捏泥人的高手齐立文,人们评价他的泥人,看一眼就忘不掉。
齐立文在上个世纪80年代读大学的时候,学的是工艺美术专业,毕业创作作品也是以泥塑为主。这么多年,石雕、微雕、染织……他都做过,但最中意的还是泥塑,他总觉得,土是滋养万物的根基,有无限的可能。
“泥塑的原料要选择富有黏性的泥土,一般在冲积平原以及河流故道两侧的积土地带能够找到,由于地域环境的不同,黏土的细腻度和色泽有所区别,纯度越高,粘性越大。从呼市去往清水河路段,就有制作泥塑的理想黏土。”齐立文说。
有人疑惑,为什么自己做完的泥人一段时间就开裂了,而齐老师的泥人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。那是因为,齐立文对土的处理有一套自己的方法。
据齐立文介绍,拿回来的原料土不能马上使用,要先用水焖上几天,加入清水,化成泥浆,细筛、沉淀。而泥的奥秘就在于棉絮,加入棉絮纤维,可以增加泥土的可塑性,千锤百打,脱胎换骨,直至融为一体,最后将处理好的泥土拍成方砖,包好备用。有一个小贴士,做好的泥人是切忌不能暴晒的,要慢慢的阴干,这样泥人才不会开裂。
每个制作泥塑的人都有自己的风格,齐立文在创作泥人以前,制作风格一直在变,他说:“我之前做非洲系列,用仿木雕的风格制作泥塑,但我心中一直想创作出一些不一样的东西,代表民族、代表草原,将蒙古族元素与泥塑相结合。”在不断地摸索中,齐立文首先从非洲木雕中找到了一些灵感,在此基础上,他对泥人的穿着、装饰物、面部表情、动作等方面都进行了仔细地研究,形成了泥人粗犷的造型特点。
内蒙古雕塑协会会长李亚平称赞齐立文的泥塑作品:“已具有泥塑作品装饰、抒情、变形、夸张的独特风格。”
潜心雕琢
泥人一般的做法是整体成型法,而齐立文习惯先做泥人的头,再做身子,最后给泥人一层一层地穿衣服,在制作过程中,每上一遍泥都不能太厚,都要为下道工序留有位置,最后才做外部的效果。
制作泥塑的工具,俗称“压子”,通常都是工匠们根据不同的造型需要,自己动手制作的,以求达到完美的造型效果和更高的效率,一般分塑形工具和压光工具两种,以竹、木制作最为适用。齐立文说,制作泥塑的随意性很大,虽然在做之前要在图纸上勾勒出大致形状,但上了手以后就不是那么回事了,需要边做边改。

《喜洋洋》。
一个小的泥塑作品,全神贯注地做要三五天,如果是断断续续地做,则要一个月左右,制作过程中,要用袋子将半成品罩住,喷水后使其再度湿润,才可以继续创作。过程中要反复的压光处理使泥胎质密坚硬,刻划和塑造要细致入微,以达到工艺要求。
在制作较大型泥塑时,过程则相对复杂一些。需要根据样式确定各部位体量的比例关系、形体的姿态以及衣纹的疏密排列。每次上新一层,都要注意上一层泥的干湿状况,不能太干,也不能太湿,以免出现离层、脱壳现象。
泥人是立体的,侧面与正面同样重要,掌握头、胸、腿的节奏能整体地把握住泥人的神韵。齐老师现在做的一个泥塑作品,就是把草原男儿三艺——骑马、射箭和摔跤融合到一个作品当中,泥人的不同角度呈现的内容是不一样的。
在动手制作泥人之前,齐立文喜欢先构图,绘制设计图也是他的一个爱好,他曾为图书《青春岁月》《现代汉字钢笔快写艺术》设计封面,还担任过《科技博览》《案例》杂志美编。在齐立文的家中,设计稿就有好几大本,除了设计泥塑,他还为一些制作民族商品的厂家绘制产品图纸,产品包括毡画、酒瓶、蒙古刀、披肩、镜子等,他的设计图如同画作一样,十分精美,见者无不感叹齐老师扎实的绘画功底。
手艺,始于喜爱,终于专注。齐立文说:“如果想把泥塑作为一种专业,一要有天分,二要坐得住。做工艺的人,脑子里得有想法、有灵气,而一门手艺,更需要熟能生巧的手感、全面的技能。”
 《新娘》
重拾童趣
泥人,从前是传统记忆的存在,在齐立文的手里却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。在他的作品中,细致的蒙古族头饰花纹和服装纹路清晰可见,幸福的额吉、威武的汉子、快乐的草原娃、活灵活现的草原小动物……仿佛都有了生命。
2003年,他的“蒙古风情系列泥塑作品”荣获“苁蓉杯”内蒙古工艺设计大赛一等奖。2012年,他的作品又获得内蒙古陶艺新作品展金奖,多年来,齐立文刻苦钻研泥人雕塑艺术,并不断将新的元素和创意融入作品当中,他的泥人雕塑作品受到区内外专业人士的高度认可。
随着岁月的流逝,对泥土的痴迷、故乡的热爱、过往的经历、人生的滋味都化作了齐立文进行泥塑创作的精神源泉,现在的他想把这些技艺和感悟传递给更多的人。
 左边图: 《草原晨曲》 中间图: 《母爱》 右侧图: 《马头琴之舞》
除了内蒙古工艺美术大师,齐立文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就是老师,他经常给学生们授课,他的学生有内蒙古师范大学雕塑学院雕塑专业的大学生,也有师大附中的小学员。对于他的小学员们,齐老师说:“孩子天性都是亲近自然、亲近泥土的,虽然他们没有泥塑基础,但能在制作中找到乐趣,在紧张的学习中得到放松,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、专注力、亲近自然的能力,也是泥塑教学的另一种意义。”
齐立文对泥塑教育有着自己的理解,他说:“审美教育是十分必要的,孩子和成人都需要,它有利于提高人的文化素养。一个充满好奇心、富有创造力的人,能够灵活对待新问题和新经验,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个性,这是综合素质的体现。”
“‘捏泥人’这项技艺很特殊,它是很多人的童年回忆,有群众基础。此外,泥土的成本不高,创作的门槛不高,它可以很专业,也可以陶冶情操。”齐立文说,他在没事的时候喜欢随便捏一些东西,不为做出什么作品,只是单纯地想沉浸在亲近泥土的快乐里。
(记者 徐跃 责任编辑 魏佩)
|